登录
注册
全部
期刊
图书
学位论文
会议论文
专利
多媒体
全部
书名
作者
全部
书名
作者
全部
书名
作者
全部
书名
作者
全部
书名
作者
全部
书名
作者
全部
书名
作者
损伤机制
首页>找到“
损伤机制
”相关的
3
条结果
栏目导航
全部(3)
兔单侧睾丸扭转/复位致对侧睾丸损伤机制的超声造影研究
目的探讨单侧睾丸扭转/复位致对侧睾丸损伤的机制。方法15只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为研究对象,随机分为对照组、扭转组、扭转/复位组,每组5只。超声造影观察扭转/手术前、扭转/手术后即刻、扭转/手术后2h(复位后即刻)、扭转/手术后14h(复位后12h)及扭转/手术后26h(复位后24h)时段对侧睾丸的灌注情况,所有超声造影动态图像存盘。对超声
列车车轴失效分析
关键词:微动疲劳 微动损伤 失效分析 损伤机制
本文运用各种微观分析方法对运行300 万公里后的列车车轴进行深入研究,采用光学显微镜(OM)、体式显微镜(SM)、里氏硬度仪、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、电子能谱仪(EDS)、三维形貌仪、光电子能谱仪(XPS)和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等设备分析不同过盈配合区域的微动损伤、断口形貌、剖面形貌以及微观组织.分析结果显示轮座部位外侧的硬度明显大于其它区域,而相对严重的损伤在内侧产生,其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、氧化磨损和剥落,同时伴随微观裂纹沿周向分布,裂纹呈多源性萌生于次表面.剖面分析显示存在微观裂纹,白层组织和塑性变形层,其裂纹深度最大达到0.9mm 左右.三维形貌仪分析结果显示压装部位最大划痕深度大约为90μm.TEM 分析显示轮座内侧损伤带表面出现比其他区域相对更高的位错密度,位错呈现位错缠绕、塞积和胞状特征.XPS 分析结果显示大量红色FeO 磨屑在轮座内侧产生,为典型的微动磨损和微动疲劳特征.结合以上微动损伤机制,可推断此车轴轮座部位的微动损伤运行于混合区,处于易萌生微观裂纹的最危险区域.
探求电位测定最优方案的电流密度法
关键词:电位测量 电流密度法 疲劳裂纹扩展
用有限元方法(FEM)对紧凑拉伸(CT)试样电位测定的电流场进行了计算。用电流密度法对CT试样电位探测方案进行了分析,提出了缺口根部电流密度集中系数K_1的概念,证明了K_1是电位测定灵敏度的标志。用电流密度法对电位测定方案寻优,可节省机时、分析简单、直观可靠,且有可能用于裂纹萌生及扩展早期损伤机制的研究,
1/1